918博天堂·(中国区)官方网站

海盐:精心打造“盐途拾遗”用数字赋能非遗传承

2022-11-14 阅读次数: 2432

作为千年古县,海盐县拥有海盐滚灯、塘工号子、灶头画、马灯舞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在数字化背景下,海盐尝试通过推广“盐途拾遗”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应用(以下简称“盐途拾遗”),用数字赋能非遗传承。

“这个动作叫‘张飞跨马’,这个叫‘王祥卧冰’。”日前,在海盐县秦山街道丰山村黄家山非遗客厅,74岁的“海盐滚灯”传承人屠尧璋正在向20多位年轻学员示范这一国家级非遗舞蹈的动作要领。

“‘海盐滚灯’我们通俗讲偏‘武’,属于竞技类的舞蹈,最大的滚灯重达二三十公斤,最好是年轻人来舞才有劲道。”屠尧璋说,随着老一批滚灯艺人年龄逐渐增大,“海盐滚灯”的传承成了难题。今年以来,海盐尝试推广的“盐途拾遗”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应用让他看到了希望。“这20多个小伙子都是对滚灯感兴趣,自己报名参加的。”屠尧璋说。

据悉,今年10月,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该应用上向公众发布了非遗传承活动通知,很快就得到了响应,有20多人报名参加。“以前就接触过滚灯,这也是海盐当地有名的民俗文化,应该要传承下去。”学员王伟说。

事实上,“盐途拾遗”应用功能不止于活动的发起和报名。该应用中含有5个子场景,分别为乐学非遗、悦享非遗、非遗之旅、非遗三人行、非遗有约。通过开设“非遗在线”专题学习园地、整合文化场馆资源、发布非遗讲座、在非遗馆和非遗旅游景区等传承体验场所设立打卡点、搭建非遗专题网络教育平台等方式,让非遗走进学校课堂、文化场馆、实践基地之中,潜移默化地在社会中形成非遗传承之风。

“比如这场活动结束后,参与人员可以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反馈,以便培训活动长期和有针对性的开展,实现非遗资源全民共享、非遗教育多点铺开和传承效果实时反馈。”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浦云峰说。

为防范非遗传承队伍断代的风险,“盐途拾遗”应用建立了“小小非遗传承人”传承码功能模块。依据《海盐县“小小非遗传承人”评价标准》,学生可以参加学习非遗课程、浏览非遗资源、借阅非遗书籍、参与非遗研学等活动,获得相应积分,逐步提升学习等级。

除了“小小非遗传承人”传承码,“盐途拾遗”还设置了“非遗传承融入画像”功能模块,“通过抓取关键数据,进行大数据算法测算,模块会生成非遗传承融入指数,可以看到人们更喜欢哪项非遗项目,并判断某项非遗项目适合传承的群体。”浦云峰介绍道。

“‘盐途拾遗’这个数字化应用,尝试用一种大家都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承非遗,实实在在地缓解了非遗传承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浦云峰表示,今后还将持续深化对非遗传承工作的探索,优化“盐途拾遗”的功能,真正实现数字助力非遗传承。

截至目前,海盐拥有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7项省级非遗项目,49项市级非遗项目,84项县级非遗项目;已认定省市县三级代表性传承人129人。

分享到
友情链接: